教育随笔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学园地 > 教育随笔 > 正文
以“正向引导”拨开孩子心里的霾——教师: 朱丽叶
发布日期:2017-03-03 10:25:20   来源:朵朵幼儿园

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,每天我们都在班级里与孩子们在一起,面对班级里孩子们的各种“状况”,我开始仔细地观察,耐心地寻找一种方法,一种既不违背孩子的心里需要,也能符合班级规则的良方。

一、情景描述:

早上来园时间,门口的老师提醒每位幼儿“宝宝们先到外面的水龙头上洗下手再进去哦。”只见星星宝宝兴匆匆的走到水池边乐呵呵的洗起了手。“宝宝,洗好了快过来吧,别玩水了!”星星看了一眼妈妈,没有理睬,继续。“宝宝,你已经洗过手了,洗的太多不好,手会干燥的。”“我再洗一下下吧,我手上还有肥皂泡呢。”星星打开水龙头,仍然继续玩着水。妈妈等了一会儿,走上去关掉了水龙头。星星有点不开心了,犟着不肯离开。在妈妈的强拉硬扯下离开了。妈妈来到教室,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,说宝宝在家一直自己打开水龙头玩水,下雨天走在路上专挑水塘里踩,就连她洗衣服的泡泡水孩子也要掺和着玩。她告诉孩子玩水很不好,会弄湿衣服,会浪费水,会发生水灾,可是效果甚微,妈妈表示自己无计可施,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……

二、分析解读:

从星星和妈妈的对话中,我不禁思考:玩水真的很不好吗?孩子与水的接触真是如此可怕吗?幼儿天生爱玩水:雨地里的兴奋、浴盆里的嬉戏、水池里的泡泡……这都说明了他们内心对水充满了好奇,更带着一份探索式的需求。然而这一心理需求并没有得到大人的认可和支持,反而是不断的被要求“不要……,不能……”。在孩子的眼里,并没有认为玩水不好。孩子心里对某一事物的看法都是源于大人的态度,或者更直白的说,是大人的引导导致了孩子对不同的物品发生不同的理解。哪些东西是被允许接触的,哪些东西是不被允许接触的,到最后的结果是:被允许接触的物品很快就被熟悉从而充分释放了对它的好奇心;那些被阻止接触的物品则由于好奇心得不到释放甚至因为“阻止”这个动作而迅速加深了“想要得到”的心理动能。成人在对孩子说出“不能……,不要……”等要求时,是否能静下来先想一想,如何在满足了幼儿的需要、在无比的快乐中、又能玩,又能学中探索“水的秘密”。这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。

三、我的措施:

    (一)家园沟通,积极转变家长观念。

我主动与星星的妈妈进行了沟通,并建议她少用负面的引导语“不能……,不要……”,对待孩子可以大胆放手,正引为主。另外,与其沟通,在家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玩水游戏,例如:每天晚上给宝宝洗澡前都让他尽情地玩水,家长只需在旁边微笑看着以及进行必要的引导,充分释放孩子对水的好奇和兴趣,不但使她得到玩水的满足,还同时成功地建立起规则:洗澡前你可以玩水,爸爸妈妈不阻止,其他时候就不好任意玩了。另外在给宝宝玩水的同时,还可以提供一些水中的玩具,增加宝宝对水的特性的认知,如:有浮力、流动、透明等,积累水的相关经验。

    (二)正向引导,充分尊重幼儿需要。

在班中,我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充分讨论了水的特性,并引导他们“水很好玩,但也有一定危险;玩水很有趣,但要注意安全”。结合“水”的主题和“火热的夏天”的主题,我们适当放大了水的部分,设计了一系列集体活动《河边玩耍的小猴》、《好玩的水》、《水的危害》等,同时组织孩子观看了关于“消防员灭火”和“洪水来了”的视频,让孩子们对水有了更客观、更全面的认识。

    (三)建立规则,有效支持安全玩水。

结合“水”的主题,我们还在班中也设置了一处玩水专区,提供了一些水桶、脸盆、吸管、海绵、杯子、抹布等材料,让孩子们尝试着运水、玩水,并鼓励他们自己用拖把把水擦干,用抹布把盆擦干等。

四、我的思考:

孩子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存在危险,但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又离不开“触摸”或“玩耍”。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能做什么,长此以往,长期的“不允许”及“逆导”会造成孩子对待事情胆小、懦弱、冷淡。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支持帮助幼儿,正向引导幼儿,并依托有效、合理、科学的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事物。细微处考虑,适当时放手,让我们一起拨开幼儿心中的霾,让他们在安全、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。

 

分享到:
相关信息

上海市青浦区朵朵幼儿园   版权所有

地址:青浦区盈港路1755弄52号  电话: 021-69227660

技术支持:青浦教育信息中心